澳门在晚清已是华洋杂居的开埠城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枢纽之一。在中西多元宗教文化信仰的融合碰撞中,占人口绝对优势的华人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点从20世纪60年代澳门华人中秋节习俗的传承和弘扬中即可窥见一斑。本文主要以澳门蔡佩玲主编并采访整理的《口述历史——昔日中秋在澳门》(本文所用资料除注明者外,均引自此书,不一一作注)一书的调查材料为依据,透过当时澳门中秋节活动亲历者的切身感受体会以及参与这一传统习俗实践过程的有关行业人氏的集体回忆,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试对上世纪60年代澳门中秋节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亦称“仲秋节”“秋节”“八月节”等,中国民间盛行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活动。在澳门华人社会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其节庆活动不但保留了中华传统节俗,而且融入了岭南地域文化和时代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澳葡当局为发展澳门的旅游业,一方面,加大城市基础建设,重新开投博彩专营权,改善港澳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设施,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娱乐活动理念,兴建新型的葡京酒店等项目,以吸引大批港人和外国旅客到澳门娱乐旅游;另一方面,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如酒店、食肆、手信饼家等迅速发展起来,呈现出日渐兴盛的态势,澳门作为旅游城市的地位开始确立。借助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机遇期,澳门华人更是发挥聪慧才智,顺应经济及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弘扬和丰富传统中秋节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宣教工作,赋予澳门中秋节习俗新的时代内容,使其更具活力和地域发展特点。


第一,澳门华人非常重视中秋节活动,各项节庆准备工作从农历七月二十五就开始了。家庭富有者大多都会及早到酒家、茶楼、店铺和饼家购买月饼、水果、茶叶等过节食品。家境不太宽裕的人家,最晚也要赶在八月十二或十三购买应节的食物。而有的家庭为了早早准备过节食品,甚至一个多月以前就开始准备。还有一些在酒家、茶楼、店铺工作的人,或个别家庭,如果没有时间到饼家和商店购买过节物品,就以电话方式订货,各店则派专人送货,服务到家。中秋节前是月饼及过节食品的销售旺季,当时英记饼家、显记饼家、咀香园饼家、新莲香饼家、真诚饼家、龙凤酒家、何奇芳饼家、龙珠饼家、恒昌行饼家、品芳老饼家、澳门中国土特产公司、华新食品公司、华丰食品公司以及龙华茶楼、大龙凤茶楼、冠男大茶楼等制作的中秋月饼,很受澳门人和旅客的欢迎。澳门的月饼名闻遐迩,每年临近中秋节时,周边如香港、中山县及东莞一带的人,更是从四面八方到澳门购买中秋节月饼和糕饼等过节的食品。(林发钦、吕志鹏:《澳门乡土茶事》,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8年)八月十五节庆气氛达到高潮,届时澳门的酒楼行业要放假三天,在外地如香港、广州等地工作的人要设法赶回家中,与家人吃团圆晚饭,赏月、吃月饼、喝茶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亲朋故旧,互相探望慰问,馈赠月饼、水果等礼物。商家在中秋节有做杩的习俗。它是由古代朔望互市、翌日祃祭的风俗演变而来,是工商界专有的习俗,盛行于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仪式通常多在商店门口摆设香案拜祭土地公,其祭奠较为简略。除中秋节以外,普通人家也有在农历初一和十五拜祭土地公的习俗,源自人们对土地的感恩与尊敬之意。而八月中秋正好赶上节庆加做杩的好日子,所以商家要准备丰盛的晚餐供神杩享用,祈求获得土地公的佑助,使生意更加红火,财源滚滚,年年有余,阖家平安,生活更加美满。
第二,中秋月饼不仅品种众多,价廉物美,色香味俱佳,而且非常讲究制作材料的挑选和工艺品质的精良。月饼的品种和口味,从饼家印制的广告推介表中可窥见一斑,如显记饼家的名牌月饼有正式莲蓉月、蛋黄莲蓉月、三黄莲蓉月、家制杏蓉月、蛋黄杏蓉月、三黄杏蓉月、上品金腿月、蛋黄金腿月、鲜奶枣蓉月、天上团圆月、鸭腿北菇月、蛋蓉美丽月、上品风肠月、家制卤肉豆蓉月、家制蛋黄豆蓉月、什锦咸肉月、五仁甜肉月、莲子甜肉月、冰皮莲蓉月、玫瑰豆沙肉月、玫瑰素月、足斤甜肉月、足斤咸肉月、足斤豆蓉月、足斤豆沙月、五仁椰丝月等,品种可谓琳琅满目。其最著名的“正式莲蓉月饼”由家传秘方制作,口感香滑油润,是精品中的佳品,号称显记的“莲蓉月饼冠濠江,色自鲜研气自芳,最是芬馨留齿颊,逢人羡说品无双”;英记饼家的品种及口味基本相同,颇受推崇的是“四美月”和“双英月”两个品牌;新莲香饼家制作的各种月饼不仅皮薄馅靓,使用“唐炉巧炕”的技术,他们的“七彩锦盒”月饼,更是“蜚声饼国,架势堂皇,雄视濠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珍品;而咀香园、真诚饼家的各种口味和不同档次的中秋月饼也很受顾客喜爱。从中秋月饼的价格看,每盒月饼通常的分量是一斤重,即每个四两重(旧式十六两秤),也有每个五两重的,如兰香阁酒楼的月饼就保持这个传统,其味道香滑可口,别有滋味。每盒高档月饼的售价,如显记饼家三黄杏蓉月的价格是十五元两角,而普通大众化口味月饼,如真诚饼家的足斤豆沙月饼,通常每盒的售价是一元八角。每块月饼的售价因质料和口味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如何奇芳饼家始创于清咸丰年间,是澳门莲蓉月饼的首创者,其经营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理念,价格最贵的是双黄莲蓉,每块一元四角四分;次一等的是蛋黄莲蓉和蛋黄金腿,每块一元两角;中档的月饼有金腿蓉月、莲子蓉月、玫瑰甜肉、什锦咸肉、蛋黄豆蓉、椰丝肉月等,每块售价在八九角之间,价格最便宜的是豆沙肉月、豆蓉肉月等品种,每块售价六角。无论是高价的还是大众化的月饼,在制作过程中,对挑选用料和烤制工艺都很讲究,质量上乘,故每年销路都很好,深受顾客欢迎。如兰香阁酒家制作月饼使用的莲子是先把整粒的莲蓉清洗干净,然后将莲子逐个剖开,挖走莲心、隔心、煮透、磨茸,再隔格来煮莲蓉,这样做出来的莲蓉香滑可口,味道正宗。梅菜月、烧鸡月等月饼,更体现了顾客在口味方面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制作月饼的师傅能够不断地革新工艺品质,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都成了多才多艺的烹饪大师,如龙凤饼家的师傅就会制作糖鸡、粽子、月饼、萝卜饼、芋头糕、云片糕、白糖糕、香蕉糕、光酥饼、咸切酥、鸡蛋糕以及过年的油器等。他们烘制月饼使用的是中式炭炉,其设计以杠杆原理揭开和合上烘饼的铁盖,将月饼分成一组一组地排开,使用的炭有木香味,烘制出来的月饼香气诱人。烤制月饼用的糖讲究技巧和门道,使用的是专制的榴花白砂糖,即从三、四月就开始熬煮做饼皮用的糖,经过发酵后,成为酸糖,将其涂在月饼上,经过适当炉火和技术处理后,烤制出来的月饼不仅外皮显得光泽油润,味道香甜,而且卖相更美观诱人。澳门中秋节月饼销售非常红火,经久不衰,与其烤制工艺独特、色香味形俱佳、种类齐全、价格实惠等有重要关系。
第三,在中秋月饼的销售推广方面,澳门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营销模式,许多饼家、茶楼和酒家都有绝招妙计吸引顾客,扩大销量。当时颇为流行的“月饼会”、“买一送一”以及使用相等价值月饼兑换自己喜爱的口味的经营方法等,即是应澳门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商家为吸引消费者而采取的灵活对策。流行一时的“月饼会”系由英记饼家首创,就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供月饼。当时澳门经济状况不是太好,很多家庭如果在中秋节时拿出一笔钱来购买月饼过节相当困难,于是英记饼家为应对这个难题,同时也为解决自己部分资金周转并保证月饼供销及时,让经济困难家庭能够买到物有所值的月饼,他们印制了一元、二元和三元的月饼登记簿,每月如期到饼家店铺供款,店铺收到相应的款项后,就盖上印章作为凭证,到中秋节即到供款的饼家领取相应价格的月饼。若有的人家领到榄仁月饼,不喜欢这个口味的话,可以换取蛋黄或者双黄等口味的月饼。龙凤饼家则是以“买一送一”的办法招徕顾客,对象多数是“草根阶层”,他们会在临近过节前两三天才买月饼,而且主要用于馈赠宾客或走亲访友。一些商家购买月饼,主要是馈赠长期合作的客户,以加强双方的联系和互信。龙凤饼家“买一送一”的促销办法,不仅仅是买一盒蛋黄莲蓉送一盒净莲蓉的简单概念,灵活性很大,在一盒之中,蛋黄莲蓉及净莲蓉各两个,也有一盒两个的,蛋黄莲蓉和净莲蓉各一个,甚至逐个买也可以,完全按照顾客的意愿来办,特别注重斤两足够并讲求价钱实惠,因此深受渔民欢迎,每年的销售量很大。渔民出海捕鱼,往返大多是十多天或二十天,饼食耐存,再加上渔民非常重视传统的中秋习俗,而月饼又是中秋团圆必备的食品,所以渔民是龙凤饼家的大客户。为了吸引顾客,同时与当时的显记和英记进行竞争,龙凤饼家还以三黄莲蓉月饼招徕顾客,在月饼中多加一个蛋黄作馅,月饼的形状和重量就比通常的大一些,还备有盛装月饼的盒子,花费同样的钱能够买到分量更大和口感一样的月饼,对很多人都有吸引力。龙凤饼家就是依靠这种价廉物美的营销方法留住旧客户、发展新客户的,从而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月饼销售的旺盛。
第四,制作与中秋节主题密切相关的中秋牌楼,广为张贴内容丰富多彩的月饼招牌纸和扎制传统的各色花灯,节庆文化氛围浓郁是澳门中秋节的显著特点。中秋节期间,张贴和散发的月饼招贴画的内容活泼,既有嫦娥奔月、木兰从军等题材,又有将香港电影明星画在广告上的,有的月饼价目表还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主体,并将当年电影杨贵妃的饰演者李丽华入画作形象代言人。这些主体鲜明而形式多样的广告画,不仅是商家推销月饼的策略之一,其目的是要吸引顾客,进而赢得更多的商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将商家做大做强,而他们殚精竭虑应中秋节销售月饼而展开的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创意活动,则使顾客在品尝月饼的同时,经历中秋节日文化的沐浴陶冶之后,将自身融入其中,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成为文化薪火传承绵延的主体。这是中国传统中秋节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的魅力所在。当时,澳门有实力的饼家如英记饼家、显记饼家、新莲香饼家等,为了推销自己的品牌月饼,展示自己的雄厚实力,更以竞相制作带有灯光、声响设备的中秋牌楼为能事,其主题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内容居多,也有以《西游记》和《白蛇传》为主题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伴随着节日的祥和团圆,更显其乐融融。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牌楼的人物故事,使用了灯光、音响设备,随着机器的转动,牌楼的各种人物和背景故事,显得格外耀眼醒目,引人入胜。如英记饼家设计的嫦娥奔月牌楼,斜对着对面马路的显记饼家,当机器开动的时候,背景人物嫦娥就会慢慢地从牌楼的底部一直升到牌楼的上方,而最上方挂有月亮,古老美丽的传说故事,令人遐想联翩,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时候站在显记饼家门口就可以尽情地观赏英记饼家会动的绚丽牌楼。从八月初开始到中秋节,每天晚上,澳门各主要商家、酒楼、茶楼聚居的街道都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色彩斑斓的牌楼更是争奇斗艳。如新莲香饼家以《西游记》故事——大盘丝洞为主题的牌楼,其背景为盘丝洞,右有猪八戒,左边是蜘蛛精、唐三藏和白龙马,牌楼的人物都是可以活动的;显记正式莲蓉月的牌楼以水漫金山为主题,其背后是金山,左方船上有挥剑的白蛇和青蛇,远方山崖上法海和尚、蚌精等在布阵,前方是涌往金山的海水和被波浪卷起的龟精,展示的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寄托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当夜幕徐徐降临,很多家庭便扶老携幼出来观看牌楼,街道和商铺门前熙熙攘攘,充满带着欢乐节庆笑容的人群,中秋节日的气氛格外浓厚。此外,中秋节期间,澳门民间艺人还应节日需求,扎制兔子、杨桃、六角灯以及仙人、龙狮等式样的花灯,供人们悬挂和观赏。花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玻璃纸,唯独兔子花灯用的是彩色绉纸,生动活泼,深受游客和本地居民喜爱。由此可见,紧紧围绕中秋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月饼文化新的创意内涵,是澳门中秋节的显著特征之一。
第五,澳门渔业较为发达,渔民以捕鱼为生,长年累月生活在船上,史称“船上人家”,他们的中秋节习俗与澳门本岛的华人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特殊的生活习惯。中秋月饼,渔民最喜欢双喜饼家、龙凤饼家和齿香饼家的,这几家制作的月饼,品质较好,馅大形美、口感好而不油腻,价钱实惠,龙凤饼家“买一送一”的优惠办法,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而且在长期的交往中彼此建立了较好的互信关系。出海捕捞的渔民除了要买过节的各种食物外,还准备衣纸等物,即用纸扎制的祭品,这是渔民必备的祈福用品之一。祈福者以燃烧纸扎祭品的方式,将礼品传送给已故的先人或神灵等。中秋节时渔民首先要举行拜神仪式,焚烧衣纸,然后敬奉祖先,接着再拜祭月光。没有出海的渔民,往往是一家人或整个家族一起在船上过中秋节,吃团圆饭,其饮食讲究实惠可口,不会铺张摆设酒席,菜肴品种不多,主要是炸鸡、白切鸡、菜胆鸡、烧猪肉、叉烧鱼,最好的饭是鱼翅捞饭,当时鱼翅比较便宜。渔民平常吃的是咸粥,而到中秋节就会煮瘦肉粥或鸡肉粥,还要烧一些蔬菜,吃月饼、沙田柚、菱角等食物,改善生活,庆祝过节。渔民中秋的娱乐生活较为单一,即制作渔灯,在岸边舞渔灯或者到其他船上挥舞,俗称旺一下,其寓意是旺一下渔业,希望鱼虾大顺,能够捕到更多的鱼虾,生活有保障,前景更美好。有的渔民还会用吃过的菱角作车供孩子玩乐,即先将菱角的外壳合上,菱角中间有一位置,可以插上另一个菱角的顶尖,缠上补帆布用的尼龙线,即为菱角车,一扯线便会转来转去了。中秋节,渔民最忌讳和害怕的是在这天出现“天狗食月”(也称“蟾蜍食月”)的情景,即月食。古时人们不太明白月食的道理,对此感到非常神秘和恐惧,由此便产生了“蟾蜍食月”的迷信传说,以为是天神降祸之兆,所以中秋节发生月食时,居住在澳门下环街的渔民,就会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甚至敲铜脸盆等,跪地叩拜,祈求神灵赎罪,希望能够吓走蟾蜍,拯救月亮。尽管渔民是澳门华洋杂处社会的一部分,身处现代文明发展的前沿和多元文化碰撞的大洪流中,其传统生活方式和理念面临众多挑战,但他们在中秋节习俗方面所保留的固有形态和诠释理论,则为后人全面认识和了解岭南乃至中国中秋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典型资料。
概括20世纪60年代的澳门中秋节习俗,其突出特点有三:澳门是中国传统中秋文化向海内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到这里旅游的各国及周边的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澳门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而且可以品尝澳门各色各式具有岭南地域特点的中秋月饼和地道风味小吃,经受一次澳门中秋节文化的沐浴之后,他们便自然成为中秋节习俗的传播者和宣传者。此为其一。其二,澳门华人社会是弘扬中秋节文化的主力军,这是中华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澳门经济生活始终与内地保持密切联系的必然产物。如澳门的中秋月饼名闻遐迩,但制作月饼的原料来自周边和内地,梅菜月饼用的梅菜产自浙江绍兴和广东惠州等地;制作莲蓉月饼的最佳莲蓉湘莲即贡莲,出产于湖南,其特点是粒大饱满,质地细腻,清香鲜甜,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润肺清心的功效;中秋节澳门各酒楼、饼家及民众最喜欢饮用的普洱茶产于云南,铁观音茶及寿眉茶主要来自福建,六安绿茶及祁门红茶来自安徽,龙井茶来自浙江杭州西湖山区;过节食用的各种水果更有七成来自国内,澳门华人无论是从文化观念到物质生活上都认同中国文化传统,并自觉承担起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其三,赋予中国传统中秋节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澳门华人围绕中秋节传统习俗而独具匠心制作的中秋牌楼,以集中展示月饼文化丰富内涵为主题,通过他们营造浓郁节日氛围的各种努力和实践过程,充分反映出澳门华人社会团体在中秋节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光大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才智和创意,而他们不遗余力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的奇思妙想,确实使传统的中秋节日文化寓教于乐,使澳门的中秋节活动兼具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共同特质,更具生命活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