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表述,更是思考。
我让学生写《我对幸福的思考》这篇作文,重点是题中“思考”二字。有位哲人说过,思考虽是大脑特有的功能,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运用大脑。
静下心来,专注地进入思考状态,各种想法就会纷至沓来,它们之间还会相互触发、碰撞,灵感顿悟也会不期而来。这次作文由于强化了思考,出现了几篇佳作,它们的思考路径是:
一、巧用他人思想。此乃草船借箭法也。
有篇《幸福像蝴蝶》的作文,观点是“幸福并不与财富、权势、地位等同步,它只需要懂得知足,学会宁静”。文中引用了霍桑的一句话“幸福像只蝴蝶,你去追逐它,总是捉不到。当你静下来,它又会落到你身上”。作者说,他是受了此话的启发才写作此文的。他觉得这个比喻很精彩,许多美好的事物,总在不期然间叩访心扉,给人带来意外的喜悦和幸福。喜爱阅读的他还在文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负冬日》一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诗人在冬天晒太阳,不仅身心舒泰,还很有幸福感:“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白居易在冬日闭目晒太阳,不经意间,幸福这只蝴蝶就萦绕在他身边了。像他这样能在阅读中吸收别人思想,在写作时学以致用,值得效法。
二、概括生活现象。
概括不是复述,而是一种提炼,一种理性思考。
有位同学对其叔叔追求幸福的历程作了如下概括:名牌大学毕业后,收入颇高,可他说:“这点钱有什么用?还不够买套房,幸福离我太遥远了。”他把一套房看作幸福的基础。几年之后,他拥有了一家小公司、两套房,可是他说:“房贷愁死人啊,公司也需要资金周转。”那时他把手头能有两百万元的资金视为幸福的基础。之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又说:“如果我每年有五百万的收入,就可以开着车去全球旅行。那样就幸福了。”
对此,这位同学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幸福总在一步之遥”,并以此为文章的标题。他在文中说:“人,不能没有欲望,但欲壑难填又是人性的弱点。忽视已经到手的,总是盯着尚未达到的。这使得多少人毁掉了本可以享受的幸福。”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概括,便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这一结论:“把幸福的基础定得低些,而且不要与金钱挂钩,幸福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
三、发现内在关联。
把两个看似不相关却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文章就会富有创意。一位同学写了篇 《黄金分割点上的幸福》,题目就很吸引人。文章认为,幸福指数最高的状态是接近黄金分割点的,达到中等稍稍偏上点,身居这种“中上游”的状态,心态平和,处于轻松状态,是最理想的。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比”也有负面效应。如果你在人群中占据“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向前望,人不少,向后看,后面的队伍更长一点,就能做到心理平衡,知足常乐。
成功不是唯一目标,只要活得愉快、幸福,未必一定要把自己绑在成功的战车上。“黄金分割点”上的幸福,是我们踮起脚尖能够摘到的苹果,不难不易,不远不近,刚刚好。
我的学习在班里总处于上游水平,我也想让自己名列前茅,但这不是想争就能得到的,勤奋只是因素之一,我的天赋和智力仅中等而已,我读过许多励志的“心灵鸡汤”,比尔·盖茨、乔丹、爱迪生、贝多芬、李嘉诚等人的事例的确生动,但都是特例,可遇而不可求,可羡而不可学。倘若没有乔丹那身板,你就是每天练二十四小时,也难成“天皇巨星”;而少了贝多芬的天赋,即便终日泡在琴房里,也创作不出《英雄交响曲》那样的传世精品。
以上几篇作文都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只有思考思考再思考,才能令文章生辉。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