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这些相同的习俗外,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流行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河南南阳地区,旧时中秋节夜设茶果、月饼于庭院,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圆之意。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有儿童打中秋炮和游火龙的风俗,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江南一带的民间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还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之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葫芦笙悠扬动听的旋律,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虽然不同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中秋风俗,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各地中秋风俗可谓“和而不同”。中秋节在秋天过半、丰收之时、月圆之日,不仅寄托着人们庆祝丰收,合家团圆的愿望,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各地饮食习俗和美食
中秋节各地饮食习俗和美食
中秋节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大家在这一天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惯,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每个地方的应节食物也不一样。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台湾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有些少数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然后分吃牛肉。
【延伸阅读:国外的中秋怎么过?世界各地中秋习俗】
【延伸阅读:国外的中秋怎么过?世界各地中秋习俗】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也有过中秋节的习俗,只是时间、名称、风俗及活动方式各有特色。
日本中秋节叫“月圆节”。节日有两个,一个是八月十五,一个是九月十三。日本人信奉月神,节日当天,居民们穿上富有民族特色、式样像古代武士的法被,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庙的周围设有各种食摊,供大家吃喝,还有民间音乐家们献歌献舞。孩子们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各家各户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听老人们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和故事。
朝鲜中秋节叫“秋文节”。也称“秋夕”、“嘉徘”,与元旦、寒食、端午列为民间四大佳节。当天,他们以松饼为节物,家家蒸食并相互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豆沙、粟肉、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有的还吃用糯米和松子、栗肉、枣泥、蜂蜜做的八宝饭。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妇女们多做名叫“布伦阿”的荡秋千竞赛。
越南中秋节时的越南儿童们。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称为T?t Trung Thu(节中秋。“节”为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T?t Tr?ng tr?ng”(“望月节”的意思)。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泰国中秋节叫“祈月节”。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画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寿桃。据泰国的传说,飞升月亮的是观音,中秋时八仙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
韩国中秋节称为“秋夕”。有两天的法定假期,节日期间人们互赠礼物,吃米糕。米糕寓意诚心、爱心和孝心,表达中秋一家团圆的气氛。
印度中秋节叫“明月节”。月圆之夜,年轻妇女头顶五个重叠的泥水罐站在骆驼背上,慢慢地爬上沙丘,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美国中秋节叫“秋月节”。节日里,家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时鲜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