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道士塔》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写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的损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仅仅因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卖了祖国的文化,卖掉了祖国的珍宝,换来的只是几个钱财但是却永远也换不来祖国的悠久历史。因为他的自作聪明将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壁画改成了惨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墙壁,曾自以为自己得到了财富但是他并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多么得愚昧无知。王道士这个人虽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却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作者利用生动的笔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无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时的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的悲伤,痛心,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莫高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价值却是令我们惊讶的。如果说王道士愚昧无知的话,那么当时的官员呢?他们同时也只是自己一时的贪图享乐而造成了现在的懊悔。他们难道只懂得自己吗?我们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将偷运出去的宝物,但是因为他们只愿在客厅中慢慢地喝着茶,等于亲眼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变成其他国家的财产,却不愿意去挽救。有的甚至听信了谗言相信一个外国人的话,一车车批发给了西方国家。这让我们感到的耻辱。自己祖国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却摆在了外国的博物馆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经书和历史悠久的壁画,敦煌文化显然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无知是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的责任。
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已将成为回忆。我们坚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不会听任历史文物在我们的时代飘零,不会再变得愚昧无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来,我们能做的只能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思想创造新的文化财富,去超越以往,国家富强,可以让新的“奇迹”永存我土!
【篇二:《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篇三:《道士塔》读后感作文】
在中国的西北,在中国西北的甘肃敦煌,有一份祖先给我们的遗赠,一个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宝库——敦煌石窟。这份伟大的文化精髓,如今却让人痛心疾首——惨白的洞窟,恐怖的怪像,残缺的壁画,面目全非的经卷……这一切又是谁的错?谁才是真正的敦煌的罪人?
王圆箓?不,他只是碰巧当了莫高窟的家,不幸成了被人唾骂的千古罪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足以肩起这笔巨大的文化重债。王圆箓只是这出悲剧中的一个小丑,这小丑的角色总会有人扮演,而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中国的政府。当王圆箓将一车车经卷,一箱箱唐塑与写本送入外国人手中时,中国的官僚们正吃着大宴,正欢歌笑语。他们吃的可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欢声笑语将成为后人的悲痛欲绝啊!
这属于中国的文化精髓的经卷,在外国人眼中被视为无价之宝,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得到。而在中国,它们只值几块银元,几块马蹄银!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王圆箓是个农民,他没有文化,他的确愚昧无知。可清政府的那些官员们呢?你们可是博学多才、状元出身,难道就不清楚敦煌的价值和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意义?
是这些官僚们,这些有识之士们不愿意出一点点的银子来保护它们,把这一切交给了无知的王圆箓保管。一点点运费或保管费抵得过他们生命的万分之一吗?外国人都肯将全部的生命献给敦煌艺术,而中国官僚却连这万分之一都吝啬!
他们只要少吃一顿大餐,少一次花天酒地,省下来的费用就足够保住我们民族这笔伟大的财产,就可以保住中国的民族尊严了。
是的,敦煌罪人是清政府的官僚们,是他们出卖了敦煌文化;是他们出卖了建设莫高窟的先辈们;是他们出卖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篇四:《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篇五: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迹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个王圆箓。他将那些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我真是想不通:一个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那么无知愚昧的人来看管!
跟随着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丽与辉煌。但是这个王圆箓却将这些经文等便宜卖给外国人。那都是精华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跟火烧圆明园又有何异?不也是一样,咱们中国的国宝被外国人抢去。所以:咱们中国历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抢劫案。而现在咱们的专家考古学家却要拜访外国去看咱们中国的古物去研究。带着胶卷,用着放大器来研究。这是一种多么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当时的中国腐败,很多的人没文化,愚昧。换做别人,有可能还不如王圆箓呢!
看了他的简介,我更是纳闷,当时也并不是没有有志向的人,为什么清廷就那么轻视一个文化宝库呢?他曾经给清廷写过信,为什么那些当官的文人就不能保护一下呢?治不好国就算了,连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读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愤怒也有悲伤。为王圆箓的行为而愤怒,为我们的文化被盗取而悲伤。唉!但是事情已发生,今天我们只能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使它真正的富强起来,把我们曾失去的都全部夺回来!
【篇六:《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他,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然而,很不幸。他,一个农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着中国灿烂的文化!
当他将这些璀璨的文化以最廉价的价格所有的卖出去后,我们在心痛,所有的人都在心痛。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这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章,正是这一短小的篇章,让我看了以后无言以对。敦煌莫高窟,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本应建立特别保护区,本应有学者来看管。不幸的是,没有人在意这些,没有人关注民族的文化,最终落入这个道士手中。而艺术对他来说,是那么碍眼,用粗劣的石灰遮盖洞窟的绚烂,将艺术的石像改成可笑的雕塑。俨然,这成了一间农舍。但是,去阻止他,又有何人?这里,是他的地盘,闲人勿扰。而当时,如果中国的政府不腐败,如果能关注一下这震惊世界的文化,那么,如何会轮到这个道士指手画脚呢?只可惜,他们只会在收礼时笑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玩,哪有闲心去那沙漠的敦煌看看呢?
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冒险家斯坦固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这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啊,怎能让外国人以这样廉价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们是强盗,但是国人不珍惜这些文化财产,又与强盗有何差别呢?
就这样,中国的文物被沦落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国外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中国的很多文物。那时的中国在睡眠之中,而现在,这只沉睡中的雄狮已经醒了,我们将属于我们的宝物一件件地赎回来。我们在止痛,一点点的缝补着那时因无知而留下的伤口。
总算这些伤口还能弥补,只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赎回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宝物,还有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为过去中国人所受的屈辱而讨回来的尊严。
【篇七:读《道士塔》有感:受伤的民族】
凄楚被贬的柳宗元“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苏东坡的深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岑参描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写写山水,议议哲理,一篇篇优秀的诗如浪而来,当然除了诗,中国古代的精髓还多的是。
突然读了这篇文章,就让我有这么大的感慨——余秋雨的《道士塔》,描写的正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让他们把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运走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那么,对于中国的罪人,我们也似乎应该与他进行一次对话。
甲(我):直入正题,你知道那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值多少钱吗?而你却让外国冒险家如此轻易地带走它。
乙(罪人):也许吧,那值很多钱,毕竟那是文物,只要再把它们埋藏于石窟中,会变得更有钱……
甲:那么……
乙:可是当我见到外国冒险都手中的钱财,贵生物品时,实在不想再如此等下去,我只想要钱,钱才是万能的。
甲:那外国人只能一点点随身带的商品,就能换取一大批文书经卷,如此这样多的例子,你就不怕被国人唾泣吗?
乙:唾泣?我想当时的国人应该只会顾到自己的温饱或者在客厅里茶香缕缕吧。
啊,回想,确实如此,其实这种事交不只能怪你,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一钻就是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却只是文献的胶卷,可以想像专家们是多么屈辱地钻研,对于属于自己祖国的文物却只能看到胶卷,只能跑到外国博物馆参观,更要用钱去买它们回来,甚至受到侮辱。
我心里只是浮现曾经看过的几行诗句,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是的,我也好恨,我也如这诗人一般的感受。
当外国冒险家运走一大车一大车敦煌文物时,回头看那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有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篇八:读秋雨散文《道士塔》随感:文明的碎片】
一座道士塔,掩埋了一段耻辱的历史,尘封了一段揪心的记忆。它立在瑟瑟朔风中,身后是那哭泣的文化。读余秋雨的《道士塔》,就如同审视一个撕开的伤口,解剖着华夏文化最痛心不平的创伤,血洇似霞,令我不能久视。于是,这古老的东方国度痛苦地呻吟着:“敦煌文学,何时才能回归?何时才能真正属于中国?”
因为失去而痛,因为痛而清醒,因为清醒而追求。这似乎有些悲哀,但莫高窟乃至中国的历史就是在如此周而复始中前进——挨打了于是知落后,人口爆炸了于是知节制,闹洪灾了于是知植树。然而有些东西是无法弥补的:比如生命的消殒,历史的停滞,文化的失落。
总有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我们目瞪口呆:一万年前,地球物种一百年灭绝一种;一百年前,地球物种一年灭绝一种;五年前,一年灭绝一万种……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展开了最残酷的将来:我们的朋友,它们就要离开!总有一些山头弥漫着硝烟,总有一些恐怖在蠢囊欲动,总有一些无辜灵魂灰飞烟灭,面对这些异常沉痛的话题,人类反省反省!
余秋雨曾说:“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现代的深思中,废墟上升为寓言。”我们的确需要这些废墟来时刻提醒自己。然后在它们之上修筑那个佳离地,无论是环境还是精神,我们都需要它作为家园和归宿。希望,这一天并不遥远。